工伤职工章宏芳右一正在练习十字绣

工伤人员正在金谷医院职业康复训练基地免费进行训练
合肥工伤保险事业起步于1997年,参保人员达到82万人。近年来,市人社局积极推进工伤治疗工作,工伤治疗分为工伤医疗、工伤康复两部分,其中工伤康复包括医疗康复、职业康复、社会康复三个阶段。合肥的工伤医疗康复正在有效进行,而职业康复刚刚起步。合肥工伤康复进展情况如何?最近,记者进行了采访。
走起路来精神抖擞
“政策好,落实到位,没话讲,我这次受伤,从工伤医疗到康复训练都很及时,腿的功能恢复不错。我有一个熟人受伤后由于在医疗时没有及时进行功能训练,最后,腿的肌肉都萎缩了,没有恢复过来。”农民工张圣唐今年42岁,是安徽伟宏钢构公司的油漆工,家住长丰下塘镇鼓楼村下太张村民组。今年1月5日在干活时被机器碾伤右腿,右小腿被截去。3月4日在医院对萎缩的右大腿肌肉进行了功能训练,7月份安装假肢后,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康复训练,效果明显,他1米8的个子,体重160多斤,走起路来精神抖擞,不注意还真看不出他的腿有问题。
合肥市人社局工伤保险中心副主任刘方介绍,合肥工伤保险的一个亮点就是参保的工伤人员在工伤医疗的同时,经医学专家鉴定有康复价值的提前进入早期康复训练,不能错过了康复的最佳时期,比方说肌肉一旦萎缩就很难再恢复了。在工伤医疗后还有康复价值的继续进行工伤康复。
合肥现有的4家工伤康复定点医院是金谷医院、安医二附院、省中医一附院、市二院。全市从2008年8月以来,经过工伤康复的人员超过300人次,有效率达到95%以上。
“我们还加强了对定点医院的管理,分别与各个工伤康复定点医院签订了服务协议,要求他们严格遵守管理规定,热情服务广大参保人员。”刘方说。
这个十字绣绣得真不错
“我的手、脚、脖子和身上的烫伤面积达到31%,在医院进行抢救、植皮、蜡疗等治疗,工伤保险报销了27万,我每月还能按时拿到伤残津贴1303块。前年,我经过第一阶段6个月的医疗康复有效果,今年5月又同时开始了第一阶段肢体医疗康复和第二阶段职业康复,看来效果还不错,我原来四肢和手肌腱都弯不过来,现在可以用手拿东西了,你也看到了,我用受伤的手绣的十字绣还得到了指导老师、医生和大家的夸奖。”合肥发电厂皖中公司的高温热水操作工章宏芳,今年40岁,她告诉记者,2008年,她在上班时被热水烫伤,经劳动能力鉴定为四级伤残,经过医院的工伤医疗后,目前,正在金谷医院进行工伤医疗康复、职业康复,效果明显。
56岁的王瑞财是安徽伟宏钢构公司的农民工,去年7月31日被磨光机打到右胳膊,尺神经损伤,经过康复治疗4个月,效果明显好转。刘晓医生说,“他刚来时,刺激无感觉,手肿胀,现在由近到远的功能恢复得相当快。”
金谷医院院长吴鹏程介绍,我院是国家人社部、省人社厅、市人社局定点的工伤康复医疗机构。我们现在刚刚开展免费的工伤职业康复业务,建立了职业康复训练基地,开设了手工缝纫、编制、十字绣、电工操作、切菜、模拟驾驶、工艺品加工、机电维修、电脑打字等职业训练,从企业接来一些工艺品、小产品进行加工后再由企业去销售,既增强了工伤康复人员的自信心,又体现了自身的价值。目前,该院有工伤医疗和工伤康复的人员共121人,其中正在进行工伤康复的占一半以上。
“工伤康复意义重大,增强了工伤职工的自信,人生目标更加坚定;减轻了用人单位的经济负担和事务性负担;促进了家庭和谐,对未来充满希望;还推进了合肥工伤康复事业向前发展。”市人社局副局长方卫青介绍,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工伤职业康复、社会康复工作模式,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,我们要继续开展这方面工作,勇于创新,积D14服务参保人员,为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做出努力。(朱晓宁摄影报道)
——摘自《中国劳动保障报》